一
认识徐泰屏已经十五年了。其实我是应该叫他老师的,但他很谦逊的一个人,总是不肯答应。于是就老徐、徐哥这么地叫着,他也笑呵呵地应着,彼此也就习惯了。
开始的时候并不曾见着老徐,而是通过书信交往的。那时候我在乡下,偶尔舞文弄墨,不知天高地厚地将一些零言碎语往全国各地的编辑们信箱里塞。虽然多是泥牛入海,但到底也有些惊喜。有一次我在一家杂志上发了篇千字小文,恰恰那期上面也发了老徐的一首诗歌。由此我知道了在那时还叫蒲圻县的我们的县城里,有一个写诗的徐泰屏。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书信交往。后来老徐知道我在乡下没有工作,在还没有真正见过我的情况下,向我当地的镇政府推荐了我,并促成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一个通讯员培训班,我也在这次培训班上真正见到了他。但后来我却为铜臭所吸引,并没有就职镇政府,而是远走他乡,成了一名流浪者。这一走,与老徐一别十五年。
十五年之后再回到故乡,与老徐聚首,恰逢他的大作付梓出版,我正好躬逢其盛,一睹为快,不亦乐乎。
二
老徐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笔墨文章,都透着种实在的敦厚。我想,这与老徐的经历有关。老徐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凡农民都是实实在在,埋头苦干的本分之人。可能也就是这一种农民的本分,让老徐实实在在地写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文章。
老徐的文章是实在的,多年前我就读到过。他的文章大多精短,在不长的篇幅中,将一些切身体会真切的表露出来,睿智且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他在《弯树的机缘》一文中,通过对一棵连鸟都不肯歇脚的弯树的描述,最后生发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机缘,或是自身的可塑性。”没有豪言壮语,却将一种生活的态度平静、自然、波澜不惊的表露出来。这是需要功底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功底,更是对生活、对人生阅历的一种沉淀。
也许是西凉湖甘甜的水给了老徐一颗聪颖而灵性的心。他将自己多年来在湖边风风浪浪的生活,深深浅浅的感触,长长短短地倾诉在自己的笔下。然后用农民的执着与实在,埋头记录着对生活的憧憬与热爱。在打鱼摸虾,耕田耙地的间歇,不顾劳累,不辞艰辛,从未放弃过笔头。
老徐,就这样实在地生活在我们中间。
三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对老徐和他文章的印象,我愿意用四个老实且老掉牙的字眼:文如其人。
老徐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朴素,老徐的文字也和他的人一样睿智。当然,老徐的文章也和他的人一样,刚正不阿,透着铮铮铁骨。
当人到中年的老徐,“再也无法把蓝天白云读成千形万象的飘渺图腾”的时候,回首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老徐并没有被打倒。他依然山峰般挺直着脊梁,执着,且执拗地站立着。他说:“不经历几番风雨,就很难分清哪是春雨哪是秋雨,也更加说不上去区别哪是苦雨哪是甘霖了……”
老徐就这样坦然地活着,活在现实里,也活在他的文字里。他用一个个象形的方块字,将自己硬生生的写入生活中,然后融入生活中,行云流水一般平静自然,不着痕迹。于是,生活就是文章,文章就是生活。它们水乳交融,也如鱼得水。
但这,需要多大的承受,需要多大的胸襟,需要流干几海的苦泪哦。
读着眼前平实的文字,感受着老徐在岁月的波峰浪谷间,被颠簸,被浮沉的心情,我在这个淅沥沥下着秋雨的夜晚,看见一个孤寂的背影,在一灯如豆的夜晚,孑然独坐在书桌旁,擦干眼眶如涌的泪水,提起笔,用颤抖的双手,在洁白的稿纸上,写下一行行如磐石般坚毅的字句……
四
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老徐的散文,都是他对生活的感受与领悟。
我始终也认为,好的文章其实就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他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它是深深扎根在生活贫瘠或肥沃的土壤深处,因为一个开放的憧憬,它拼了命的吸收着每一滴营养来壮大自己,不屈不挠,终于催开的花朵。
老徐的文章来自生活,来自西凉湖,那些山山水水,那些花花草草,那些水鸟与那些勤劳俭朴的乡亲们。他们在老徐的笔下深情地出现,一路吟唱着,歌舞着,将这些平凡的日子直唱得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此刻还不是沉重下坠的时候。鸟儿必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