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湖是古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湘鄂西重要商贸码头,2000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九叹》中就有“驰余车兮玄石,步余马兮洞庭,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兮石城”的记述。其中“驰余车兮玄石”之地即今君山区天井山,“步余马兮洞庭”之洞庭就包含现在的白浪湖。近些年,在白浪湖畔周边考古发现的新屋岭遗址、明南京城城墙官窑遗址、灯油桥古驿道等,无不诉说着当年的繁华。&;&;题记
初秋的风从白浪湖吹进车窗,身上顿感丝丝凉意,高速公路飞跨湖面,仿佛置身碧水之上,浸融自然,微风拂过,望一湖静水,任思绪纷飞,便有了一些感天悟地。
童年时光,外婆的家,白浪湖的记忆,雨后的清蝉正得意鸣叫,杨柳绿意盎然婆娑起舞,一年美景在春夏。湖中倒影青翠如画,阳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犹如钻石闪烁,如此这般的清新与自然。巡湖的孤舟静泊,蔓生的浅草沿湖岸延伸湖中,空阔、静寂连成一片。
外婆的印象对于当时还没有记事的我而言,停留在家中箱底一张泛白掉色的照片里,母亲依稀有些像照片里的外婆,慈祥亲善,深浅不一的痕迹在脑海若隐若现,直到她离去也未曾有过过多的印象。湖岸很长很长,一群小孩围着外婆杨柳树下乘凉,听外婆讲着故事,顺便还帮我们几个小伙伴定了门亲事,每个人的媳妇都叫“罗个荡”,于是每天都要追着外婆要与媳妇谋面,懂事后才知道“罗个荡”其实是草垛边做窝的小狗狗。外婆是三四十年代岳阳河西仅有的三个就读湘北女校的学生之一,后曾在村里教书、当会计等,大户人家的千金,以至于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我家外婆的形象就是打着油布伞穿着花裙子,在那个年代能够追求先进与知识的青年实属不易,可见思想之开明。
懂事后,农忙时节都会到白浪湖畔去帮工割稻子、插秧,舅舅总会提前在湖里放上渔网,我们几个边劳动边挂念着湖中的那一网鱼儿,等到收工后就急不可待的催促着舅舅去湖里收网取鱼,一锅丰盛的湖鲜早已忘却了满身疲倦,那时很是羡慕白浪湖畔的人家,守在湖边,捕鱼、采菱角、摘莲蓬,放迹于此,且不快意。折下一枝垂柳,圈织成圈戴在头上就成了水上游击队的一员了,奔跑、流连忘返于湖岸、荷塘、港汊,接着就是赤裸着跳入湖中游泳、戏水,水花四溅,一直到日落,长长的身影落到波光中,融入远方的一片红霞。
白浪湖畔也是我的至亲们生活的地方,有母亲的娘家,还有两位姑姑也是嫁在此,所以暑假瓜果飘香时节总会被接去小住几日,等到瓜果尾声了才回家。甚至上学的时候放学后去白浪湖畔带个信吃个饭也是时有之事,小路弯弯,追逐嘻嘻。外公走的时候我们已经上高中了,对他的感情已经有很多的积累,那时候我们家三姐弟都在读书求学,父母压力很大。记得每次开学时候外公总会给我们一些零用钱,买上新衣服,农忙时节也会托人带猪肉送至我家,放假后总要喊我们一家人去改善下伙食,他的厨艺和那个炖锅、小灶印象深刻,他常年坐在横山岭街上的小卖铺前,似与人交谈又似张望等待着什么。他是老革命,参加过抗美援朝还得过军功章,转业后一直在我们区的供销社担任经理,身板总是笔直有力,性格直率、刚正、和善,与人无争并受人尊敬,作为一个异乡人在此落脚生息正所谓是唯有德者能安居。他临终前,头脑异常清白,硬塞给母亲200元,善意的说是欠母亲的,他怎么会亏欠子女的呢,因为他知道母亲生活负担重,最后都牵挂着子女,这是何等的一种父爱啊,超越生死。
秋冬的白浪湖,湖上飞鸟翱翔,宛如精灵翩翩起舞,芦花摇曳,残荷挺拔,夕阳之下,更添几多成熟韵味。白雪飘飘,薄冰已成,四周银装素裹,湖面突然削如明镜,青石板垒成的灯油桥便在这水天之上了,辗转湖岸,徒增几分落寞与孤寂,踏雪清脆声声入耳。湖水不语,默对长空,浑然水天一色。
徐徐微风,独立湖岸,杨柳摇曳,飞鸟竞渡,重重烟雨纷纷,清风残阳洒落,疏影倒映斑斓。外公和外婆最后都葬在白浪湖畔的湖岸边,与湖相守依偎,似水慈祥博爱。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白浪湖畔,明月当空,空中、湖中双月对望,更显深邃。湖水低呤,人生之道,莫过于此,容纳万物却不与人争,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笑傲人生。
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