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定您的微信需实名认证,12小时未认证将停用所有功能,为避免给您带来不便,请登录......”
如果收到这样的短信你要小心了。3月1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叶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短信,并将提醒信息分享在了朋友圈。
对此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叶先生本人。他告诉记者,点击短信上的网址后出现的是一页关于微信支付安全的介绍。“看到网址和内容我就觉得有点怪异。”叶先生说,其中介绍内容还特别规定认证时间为收到短信通知后的12小时内,超过将按照冻结账户处理。
“更怪异的是后面,最后居然让你填银行卡卡号、密码、身份证等信息,我觉得肯定是骗局。”叶先生提醒,很多没做过微信认证的中老年用户,要特别当心。
不仅是叶先生收到过这样的短信,记者在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发现,自三月份开始通过此种实名认证招数诈骗用户钱财的消息便频频出现。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微信安全中心团队,微信安全中心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此种为诈骗手段,他表示这是诈骗方通过“伪基站”伪装成微信支付客服95017发的短信。而这样的模式早在2016年就出现过,当时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收到过诈骗团伙通过“伪基站”伪装成指定号码,发送给高考考生用于查询短信及链接,诱导考生和家长输入银行卡号及密码等隐私信息,盗刷银行卡内现金。
另外,微信安全中心相关人士还称,微信官方不会离开自身应用,通过短信方式通知你去填写/完善任何资料,尤其是涉及填写身份证、银行卡或账户密码等包含隐私信息的资料。同时用户若收到类似亲友要求加微信/QQ好友、或求助短信,需与亲友电话确认,谨防仿冒诈骗;最后在填写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等重要信息时一定要慎重,确保网站是真实可靠的。
截至发稿,记者点击叶先生提供的相关链接时发现,该链接已被微信提示为禁止访问,腾讯安全网址安全中心检测该网页包含恶意欺诈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查询了近几年个人信息保护及移动支付安全相关话题,包括支付宝、微信在内的移动支付平台频频成为新闻事件焦点。而根据2019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个人信息保护缺失及移动支付安全漏洞问题都位居前列。
但也应该看到,201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3月信息安全话题就已成为两会热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张业遂还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和起草,争取早日出台。
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到位,让大众糟心的信息诈骗支付诈骗难题是否能得到改善,值得做长期观察。
红星新闻记者 杨程
编辑 龚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