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范文)

时间:2019-12-06 15:10 来源: 作者:艾琴 我要投稿

科普小品文范文

科普小品文范文

  变幻多彩的地球

  陶世龙

  原载1961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人有各种料子做成的衣裳,穿起来有的凉爽,有的保暖。
  地球也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变易。地球特有的大气、水和生物,使它成为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色彩丰富的行星。
  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起着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的作用。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温度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了,起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加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间温度的差别常常达到摄氏好几十度。
  黄色衣裳的这种作用,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况。
  大气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件外衣,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了,而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又太冷了。宇宙飞船便可经历这种奇妙的境界,飞船在阴影处的温度可低到接近-273℃。在高空中,尽管还未飞出大气圈的外层,但那里空气已稀薄到接近地面上人工制造的真空,不能起到吸热保暖的作用了。
  空气中含的水蒸气多,吸热能力就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得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冰雪所掩盖,穿起了白色的衣裳。
  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植树造林、合理密植就是在加紧织造绿色的衣裳;修水库扩大水田则是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这些工作的结果又都使黄色的衣裳逐渐减少。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将要进行。在宇宙飞船上天以后,我们对那看不见的最重要的地球的外衣——大气,也将了解得更清楚。将来也有可能控制它、改造它。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科普小品文800字

科普小品文800字

中秋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自古以来,我国许多诗人墨客均留下不少的玩月诗章,但专在八月十五晚观赏明月的风俗,是自唐代开始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名为《中秋月》,是我国最早的中秋咏月诗。圆圆的明月跃上寒空,我们谁都说四海之内处处银辉洒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无风雨交加的地方呢?诗句字面写中秋月的清圆玉润,却隐含着作者对远方亲人的遥念:担心对方住处天气欠佳,不能在佳节观赏到可爱的明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友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栖乌鸦,露水悄落,湿了桂花,如此晶莹明彻的中秋朗月,该有多少不得与亲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诗里,我们看不到他的叙己之思情,却明了他“秋思在谁家”的轰然追问,这种明知故问,使人读之心动。

  欧阳詹的《玩月》,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赏月玩月的另一种心境,“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欧阳詹的玩月,使我们知道赏月玩月从来都是古人的喜好,赏月活动源远流长,迷人的月色惹人喜爱。可何谓中秋呢?据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里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从兄弟常望月有怀》中告诉我们中秋月夜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坐爱圆景满,况兹秋夜长。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宋人刘辰翁亦在《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几时留。”而曹松的“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滩;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对月》,则把赏月的闲情逸致,写成了一首讴赞光明、追求平等的颂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问月》,是因为无意中读到了CCTV央视论坛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诗:“把盏邀明月,喜忧两依依。隔海遥远望,寄语诉相思。含笑泯恩怨,团圆会有期。双赢兴两岸,互惠弟兄怡。”诗人站在平民的角度,面对月圆中秋的良宵美景,抒发了两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实,无论古今,人们在中秋夜里尽情赏月、望月之际,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科普小品文具有哪些特点

科普小品文具有哪些特点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1、科学小品的特点:科学小品既有别于一般小品文,又和其它科普说明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科学小品不仅篇幅短小,还要内容新鲜独特。能尺幅千里,寸镜万菌。它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及时普及新的知识。

2、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是科普说明文,就要介绍科学知识。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科学知识。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

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参考资料来源:——说明文

科普小品文有哪些课文

科普小品文有哪些课文

何谓科学小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很多只能说是一种科普说明文,是广义上的科学小品。有人说:“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其实,科学小品还有更深刻的内涵。程民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蕴意、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科学小品文的独特追求是什么?中国科学小品的始作俑者之一柳湜先生在《论科学小品》一文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这就是说,科学小品是科学与小品文联姻的产物。
著名的老一辈科普作家则各有各的说法。科普作家周作人说:“所谓科学小品该是内容说科学而有文章之美者,若本是写文章而用了自然史的题材或以科学的人生观写文章,那似乎还只是文章罢了。”我国著名科学小品作家高士其则说:“科学小品,是科学文学的一个品种,是科学普及作品中的轻骑兵,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裁(《点燃理想和希望之灯》)。”
从老一辈科普作家的追求,再通过70年的的实践、发展,我国独有的科学小品文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首先,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科学性是科学小品文的基石。所谓科学性,不仅是指科学小品中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宏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其次,科学小品要有文学性,要有品味,要有滋有味,供人品赏。为此,科学小品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盈然的东西。科学小品应充分继承发扬散文、小品文形式多样灵活的特长,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和现代所有叙事文体一样,科学小品也不能对所有题材设计所谓的“人物”或寻找到可扮演的“角色”。面对无故事性、情节性,可挖掘其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内涵的素材,揭示对象前因后果、交待其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科学小品表达形式的常态。科学小品可以有散文式的生动描写、记言,也可以有说明文的各类说明、诠释,但较多的还是叙述。行文时恰到好处的幽默材料的插入,文中各种富有文学意味的诗文的引用,趣味盎然的开头,含意隽永的结尾等等无不依托叙述来实现。
文学性是科学小品的灵魂。一位科普作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很多科普作家善于运用民谚、俗语或历史典故,旁征博引,借题感兴,烘托情趣,比附象形,渲染文采。他们的科学小品往往从一个具体的可感的质点出发,给人以动态的概念,而这种生动灵巧的机智源于科学论证的雄辩性、逻辑力量的延伸性以及知识的准确性、引用文字的规范性。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之巅,使科学知识亲切可触,并能体味到智慧和愉悦,那就是深厚的意蕴。
最后,科学小品要“小”。诚如柳湜所言:“科学小品在题材方面,那是最自由不过的,只要与大众生活密切的关联,无论就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中,拣取一小片来描写都可以。真是‘从苍蝇之微到宇宙之大’。但它的任务是纠正常识的错误,严正的科学的解说不能歪曲,不应隐蔽。同时,他要放弃科学家的语言,极力采用大众常用的语汇。不要过于严森庄重,要平凡得使大众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而是说自己生活周围所熟习的闲话。还应加上一点幽默,尽量采取各式各样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内容上,科学小品虽也须以科学现象为基本对象,但它不能像科普说明文、科学著作、教科书等那般遵循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全面性。它要求所传播的科学知识相对单一,通俗易懂,富含审美价值,可使科学小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能获得散文小品的精美立意。
科学小品运用形象思维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科学道理。在词汇用语方面科学小品努力用形象的、动态的感受性强的词语来取代抽象的词汇。它也像文学体裁一样无拘束地使用叹词、语气词等虚词和迭音词、象声词、儿化词等,以获取摹拟神态、加重语气、强化感情的语言效果。它也利用词语转义和连用同义词等使表达更加活泼、变动而富有感情色彩。在句式选用方面,科学小品更继承了散文潇洒自如、灵活多变的特点,偶句、奇句、长句、短句、复句、单句等变幻多姿、自然天成,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此外在修辞手段方面科学小品几乎能运用文学体裁中能见的所有的方式,这无疑会给语体带来许多生动和优美。
科学小品以精致的文章立意张扬科学精神讴歌人间至美至情。科学小品的多重价值取向虽苛求着取材但也给语体送来清新和亮色。由于选材的故事化、情节化、人格化要求和运思对联想、想象、幻想的依赖,科学小品的语言在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着十分广阔的自由空间。于是开掘所表述对象内层和深层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编织富有人情味、寓有哲理思想的精美故事成为科学小品的立意之本。
科学小品追求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统一。科普作家们常以人们身边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将丰富翔实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为一体,显示出较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表达出浓郁的科学情趣和深奥的哲理,使认知价值与欣赏价值达到完美统一。
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鲸》和《新型玻璃》就是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简单地说,就是说明事物的文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科普小品文写作指南

科普小品文写作指南

黎明,葵花就露出笑脸,迎接旭日东升;中午,花盘也跟着太阳慢慢地转向南方;傍晚,太阳西下,它又面向西方和夕阳依依惜别;午夜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悄悄地转回东方,准备迎接第二天朝阳的升起。“葵花向阳”已成为人们的美谈。
葵花为什么总是向阳呢?这其实是由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向光运动。原来在阳光作用下,向日葵的生长点内发生了细胞电极化,向阳面获得负电荷,背阳面就产生了正电荷。带负电荷的生长素就趋向于带正电荷的背面细胞,因而造成背光面生长素多,生长就快,向光面生长素少,就生长得慢,这样就产生了向光弯曲,所以太阳转到哪个方向,葵花就朝哪个方向了。
进一步探索和掌握这种运动规律,有利于人工方法调节植物生长因素,有效地控制植物的生长,促进农业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