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是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以及他的父亲赵奢也很难说过他,因此他十分骄傲自以为天下第一。
但是赵奢却很替赵括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光会纸上谈兵而已。赵奢曾说:“将来赵国如果用我儿子赵括为将,使赵军打败的一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这时赵奢已死,由老将廉颇率军同秦军相持与长亭,廉颇见秦军势强采取了掘壕坚守的战略,企图把秦军拖垮,因此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
这样一拖就是三年,使秦军的给养发生了困难。秦军大将白起因此十分着急,他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善于用兵难于对付。再这样拖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
赵王听了这些谣言之后信以为真,又加上赵王主观地认为廉颇没有速战速胜,内心大为不悦,于是就决定让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重的蔺相如听说赵王要派赵括接替廉颇,便向赵王表示坚决反对。
他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应用,好比胶柱鼓瑟那怎么行啊。”赵括的母亲也上书劝说赵王千万不可以将赵括命为大将,但是赵王不听,仍然派赵括接替廉颇。
赵括到长亭接替廉颇后,死搬兵书上那一套,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志死粮绝。赵括在率军突围中被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军俘获后活埋。
1、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2、释义: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3、出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4、赵括纸上谈兵的启示:只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一定会失败:只死读书,不联系实际,结果只能一事无成。
参考资料来源:-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失败原因
骄傲,盲目自信,其实有理论就很不错了,不能说他不聪明,可能他从小没受什么打击,所以目空一切。难得一次实战经验,结果game over了战国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现代人经常用纸上谈兵来形容一个人夸夸其谈、空谈理论没有任何实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个纸上谈兵的原型是谁呢?战国时期有一个赵括率领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于秦国在长平之战战可以说是一场惨败的战役。
赵括自小就饱读各种兵书,对军事知识非常的了解,跟别人说战时的时候也是头头是道,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将军,可以说是南征北战非常厉害,跟赵括谈论军事都经常被说的哑口无言。虽然赵括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但是曾经当过军事参谋一职,其父在攻打齐国的时候一直没有进展,是赵括向他父亲提议改用战略,他父亲采纳了这一计策最终获得胜利,这让他父亲看到了赵括的能力。
赵括作为参谋提出的几次建议被采纳并获得成功,这让赵括非常骄傲,其父也曾经劝他,但是赵括不听,自认有实力可以上战场打胜仗了。机会摆在他面前,
赵括纸上谈兵简介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战争
秦赵长平之战不过有个问题: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呢,如何”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