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矾也比较老,有一口非常大的大眼井,不知是什么年代打的可能是用来灌溉用的吧。直径可能有十几米,水深可能也有两三米。旁边有一棵几个人合围不过来大柳树。这个村水比较丰富,从这口大眼井出来的水哗哗的流着,边上就是中石矾或者下石矾的女人们洗衣淘菜。当然也少不了嬉戏玩闹的孩子们,垒一个小河道,圈一个小池塘,玩的不亦乐乎。或者搬开石头从下边抓小鱼小虾。这样有水的地方少不了一畦一畦的菜地,各家各户用栅栏围起来,里边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有绿油油的整整齐齐的芹菜,菠菜,韭菜。不断向上攀爬的豆角或者南瓜西葫芦。还有紫的发亮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青的红的辣椒。每一个菜园子都打理的像一个艺术天堂。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那粗狂悠远的歌声久久在耳边回荡,勾起埋藏在心底那拨动心弦的对故乡人,故乡草,故乡树,故乡水的深深眷恋。
我的家乡不漂亮也不富裕,他坐落在黄土高坡之上,周围大山环抱,山不高也不陡,就像父亲宽阔的臂膀保护着大概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小村子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叫上石矾,中石矾和下石矾。其实现在由于人口增多,房子越建越多他们已经连在了一起,但在老人们看来还是有比较明显的自然界限在那里,比如一棵老树,一条小路等。
上石矾比较老一些,石头砌的街道被祖祖辈辈生于此养于此的人们已经磨得光滑发亮,石沏的拱形门洞顶上也长满了一簇簇一蓬蓬的蒿草,走过门洞的那一口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的老井是上石矾甚至在旱季全村人的不竭甘泉。但是冬天挑水就比较艰难了,整个井台都是冰,就像一个大的溜冰场,井壁也是冻得像冰瀑一样,井口也变小了。这时侯大人们挑水必须小心翼翼,不然打上来的水还没走下井台就贡献给了溜冰场,摔得人仰马翻。如果小孩跟上那大人可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能上来,只能远远的在一边等。还有小时候常磨面的老磨坊,要爬下一个很高的台子,那台子到下边大概有五六米,台阶就是人们常爬上爬下掏的放脚的一个个窝子。但是不论小孩大人都像如履平地,爬上爬下轻松自如。磨坊不大只有一盘石磨,有的人家有驴还可以让驴来拉磨,但是要给他蒙上眼,不然要偷吃或者受惊不给拉。
中石矾要新一些,村子中间有一棵非常老的核桃树,这棵树中间裂了一个大口子,可以钻一个小孩进去,树下有一块大青石,石头一边都被大树包住了,好像长在树里边了。这块大青石就是夏天人们纳凉聊天或者小孩嬉闹的地方。这里也是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叫卖的一个集中点。这个村子视野比较开阔,房子一排一排的比较整齐,旁边就是冬天歇着的土地,地里还有砍了玉米留下来一排排的茬子。早上6点钟起来,太阳红彤彤的从山后边爬了出来,整个村子好像披上了万道金光。虽然如此,但还是清冷清冷的,吸一口空气简直是沁人心脾,凉爽清新,没有一丝杂质,就像喝了一口清凉的山泉。过一会儿,每家每户房顶上的烟囱开始飘出袅袅白烟,都在准备早饭了。吃完早饭人们要把自家的牛,养等赶出来,专门有雇一个人或者各家各户轮流着放。这时街上热闹了起来,哞哞的牛叫声,咩咩的羊叫声,还有赶羊赶牛的吆喝声。几只调皮的狗儿追着羊到处乱跑。等牛羊一走,路上就留下一些牛粪羊粪。不过一会儿就会被人拣走丢到自家院子里沤肥去了,一点也不浪费,也不污染环境。傍晚的时候牛,羊又自家走回自家,一只也不会走错。
这个不美也不富裕的小山村,留给我童年的回忆永远那么美好。故乡的人,故乡的草,故乡的树,故乡的水给我的映像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清晰,那样魂牵梦绕,那样思绪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