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师

时间:2019-04-27 03:57 来源: 作者:艾琴 我要投稿

有学识的人以书为友,没学识的人当以书为师。

我现在的程度,谈不上读万卷书,更遑论行万里路。最近一年间,我勉强算是勤读书。涉猎的深入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充盈感,反而让我更大程度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总是会有不认识的名家,总是会有不熟悉的典故,甚至,总是会有似曾相识却又

念不出来的字。仿佛相机逐渐与画面中的人拉开距离,让她在山水间显露无疑。显然画中的人是我,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坍塌,仿佛是初始自信的溃败,而且溃不成军。

显然,我是后者。这不是我虚伪,这是我把脑中腹中物细细称过斤两,深思熟虑的结论。

我渐渐意识到盲目自信的存在。我所引以为傲的优势也许会在恰当的时候给我致命一击。书总是在这种时候提前给了警告,赋予了我不必经历击碎就学会谦卑的意识。

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一路从黄州被贬谪到海南。有人说他成也文采,败也文采,我觉得不尽然。被贬后,他也有过颓败、悲切各种情绪,这些悲愤也好,难过也罢,之所以会变成他豪放豁达的原动力,完全是因为他的文化自信。

站在那个节点,无人诉说,他可以和古人对话。无人理解,他可以寄情于天地。可是贬谪何其多,几人苏东坡。

当我们传统的语文课中,学会一篇文章的标志,是能写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产生了什么情感的时候,我很难说我具有文化自信。

当我坐在桌前,写下这些文字,它们已经不及我当时渴望表达的情感的十分之一,经过我的思考,对字句进行排列,在理智的催动下,情感变得冷静和僵硬,更有甚者,写文章都是硬写,难免有无病呻吟之嫌。

我深知,我还没有文化自信。

最近我初学国画,仅一个月时间。我听到老师告诉我最多的词,是随意和感觉。不同于告诉我线条的方向和粗细,让我不知所措,甚至无从下笔。感觉是一种很微妙的说法,引导我要在构图布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打破我一贯处于的平安地的壁垒,就像重塑我自己一样难。

我还年轻不怎么格式化,都已窒碍难行、步履维艰。如果这种思维出现的再晚些,怕就得伤筋动骨,拆除重建了。

想要做到胸中自有丘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还不够能力完成将书从师至友的转变。当我站在大山大河面前,不再说“卧槽,好多鸟”,也不在装模作样的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和山河相视一笑,既能怀古,亦可抒情,或者单纯沉默欣赏。也许我就完成了从皮到骨再到韵的转变,也许那一天,我才能真的拥有文化气度。

那之前,仍需要,敬书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