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尚的故事(高尚的小故事)

时间:2019-11-26 10:5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高尚的小故事

高尚的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爷爷骑着一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车里面都是饮料瓶,这时一位小伙子站在很远的地方,一不小心把饮料瓶扔在了老爷爷的头上,但老爷爷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的走下车,把饮料瓶放在车里,然后步步履蹒跚的走上车。

那一刻我沉思,那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为了大家,为了城市的清洁,没有责骂,没有抱怨,只有老爷爷那弱不禁风的身影。

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
11月29日中午,深圳来青岛出差的谢先生搭乘莫立斌的车时,把装着价值600多万元的珠宝及2万多元现金的手提箱遗忘在了后备厢,并且下车时没有索要车票。

焦急之余,谢先生打电话向交通广播求助。从18时开始,交通广播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寻找。莫立斌师傅听到交通广播寻物通知后立即将箱子送到了电台。

热心的平民英雄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他就是魏青刚。
1975年,魏青刚出生在河南信阳固始县的钱老楼村,全村只有12户人家。“他再平常不过了,与我们这里的外出打工青年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平时爱帮个人倒是真的。”打小与魏青刚一块长大的表哥彭圆华说。
魏青刚从小喜欢游泳,爱到河里玩,捉个鱼摸个虾什么的样样精通。“天天在水库里泡着,他的好水性就是那时候练成的。”彭圆华开玩笑说,也许下水救人对表弟来说太习以为常了,所以他才不愿意说吧。在魏青刚15岁时,就曾在村附近的水库里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1999年的时候,魏青刚在河南信阳打工,他又从河里救出过一名12岁的女孩。当时,他也没要女孩家人送来的感谢钱。
17岁那年,魏青刚走上了打工之路。他打工的第一站是郑州,之后辗转杭州、南京等地打工。随着打工阅历的增加,魏青刚渐渐选准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室内装饰。“他批墙批得好,又均匀又快。你看他个儿虽不高,可是有劲儿,干活不惜力。生活上挺节约,只有一个时候爱‘充个大款’,我们一起到火车站坐车,一看见有人乞讨,他总会掏出十元二十元的,我们都骂他,可他就是不改。在公交车上,他喜欢给别人让座,还非要逼着我们也让座,有时候弄得大家很不愉快。有一次上街遇到一个脖子上挂着‘没钱上学’牌子的小姑娘,他一下子掏出30元钱。我们当时都骂他是傻子,可他却说‘我只想让她多上几年学,不上学的亏,我吃得太多了。’”魏青刚的工友说。

女儿早夭添感悟

魏青刚曾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说到孩子,他心里心疼着呢,这辈子对他最大的打击就是女儿的夭折。“那一段时间我真是干啥都没心情,不过这也让我想开了很多事情,包括这次救人的事,也不能说没一点关系。”
2004 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魏青刚专门回家一趟为女儿置办了满月酒席。那时的他,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看着女儿,干活的累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谁料没过多长时间,女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肝病。治病期间,全村的人都为他捐款。“农村人能有几个钱?最后大家一下捐出了1万多元钱。”女儿的病虽然没有治好,但魏青刚却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回报社会。对于儿子的一些义举,魏青刚的老父亲说话一样简单,却实在:“我们家世代贫农,我3岁就没了爹妈,是村里的老少爷们把我拉扯大的。打小我就教育刚子(魏青刚的小名),出去要多做好事,帮了别人就是帮了自己。这次好多小轿车拉着大领导来家里,我还以为他办啥错事儿了呢,没想到他在外边救人了,应该的!应该的!”他的笑容憨憨地,让人甚至觉得无法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可魏青刚,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就是一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英雄。

“浪里白条”三救落水女

在这样的时刻,能跳下海去救人的就是英雄,更何况魏青刚连续跳了三次。
时间回到2005年8月8日,在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一带肆虐过的9号台风“麦莎”慢慢离去。然而到了下午5点多,风突然变大,海滨广场防浪堤坝上一个女青年被突然而起的大浪卷入海中……
女青年的同伴大声呼救,一个身影一下子跃入海中。很快,水性很好的魏青刚就抱着落水女青年向岸边挣扎着游来。眼看快到岸边时,一排巨浪又将他们打散,女青年再次被卷入大海。魏青刚只好自己爬上岸……
此时,海上巨浪高达10多米,像一堵堵高墙狠狠地砸向岸边,落水女青年像一片落叶,随着浪头向大海深处漂去。青岛是个海边的城市,很多人都会游泳,水性好的也不少,可面对这么大的风浪,有些犹豫也是人之常情。可魏青刚却对赶来的民警说:“我下去过一次,对情况熟悉,让我再下去吧!” 他穿上救生衣,套上救生圈,再次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然而,落水女被一排排巨浪遮挡,魏青刚怎么也看不见她,在水里奋力游了好几个来回,他只好又返回岸上……
“看见了,在那儿!”由于海中杂物较多,等到人们发现身穿黑色衣服的落水女青年的时候,她已经远离岸边50多米,随着巨浪若隐若现,情况十分危急。回到岸上的魏青刚此时已经筋疲力尽,在这样的大风大浪中游泳救人可绝不是轻松的事情。
不过,既然看到了落水女孩的位置,小伙子还是要下去。边上有人担心魏青刚的体力,可他却坚持:“就算自己没力气了,他们也能拉绳子把我拖上去,可要再不去那个女的就危险了。”瞅准落水女的位置,魏青刚第三次跳入大海,他慢慢靠近落水女,紧紧抓住她的手,岸上的民警们急速拖拉救生圈,将他们拖向岸边。
风浪越来越大,到了岸边危险又来了,大浪随时可能把两个人抛起来摔在礁石上。又在水里搏斗了好几分钟,终于抓到一个风浪的间隙,魏青刚带着落水女孩上了岸,此时的他,已经快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录像带引出无名英雄

落水的女孩子被魏青刚救上来后,周围的人忙着七手八脚的抬上救护车抢救,现场很是忙乱。
坐在地上的魏青刚喘了一会,悄悄地脱下了救生衣,准备走了。边上一位派出所的警察拉住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啊,在哪里工作?”
“我是河南打工的,名叫魏青刚。”看到警察问自己,魏青刚只简单地这么说一句,便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
回到打工的工地,魏青刚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好好睡了一觉。
然而在工地之外,一个寻人行动却已经展开。原来,就在魏青刚救人的时候,附近居民楼里一位老人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并且送到了电视台,电视台一播之后,人们纷纷为救人的小伙子所感动,大家都说要找到这个英雄。然而,虽然得到的线索不少,甚至也知道名字,可找了两天,就是没有找到这个英雄。录像甚至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可他到底是谁呢?青岛当地的报纸不断在进行着报道。
直到有一天,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一个工地一个工地找,才最终找到了正在埋头干活的魏青刚,而得知自己救人之后居然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小伙子还有几分不解地说:“不就是救了个人吗?”
随后,魏青刚为此被授予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还收到了奖金,被救女子的家人专程赶到魏青刚打工的工地,向他道谢,非要给他500元钱。但魏青刚一口谢绝:“我救人不是为了钱,我就是再穷也不能收这个钱。”
这之后,魏青刚“红”了,戴红花、做报告、接受采访……“这比干活还累,我快撑不住了。”他终于忍不住发起了“牢骚”:“不就是救个人吗?没啥。”
8月16日下午,他带上几件换洗衣服匆匆赶去附近的即墨市,准备在朋友那里“躲避”一段时间,没想到鲜花和荣誉一直跟着他:他人还没到即墨,找他的人便纷纷把电话打到了他的老乡那里。
说起这些荣誉,魏青刚真是没太多的在意:“我是普通人!我就是会点水,这事儿闹恁大是不是过分了?”这是魏青刚那两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的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我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他的父亲却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将都是你的。”
是啊,专行善事虽然也可称为好人,但还算不上是世间最高尚的事。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仇人,这才是世间最高尚的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简短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简短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七、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品德高尚的人的事例50

品德高尚的人的事例50

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的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我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他的父亲却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将都是你的。” 是啊,专行善事虽然也可称为好人,但还算不上是世间最高尚的事。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仇人,这才是世间最高尚的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关于高尚品德的典故

关于高尚品德的典故

1.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孔融生平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参考资料:-孔融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