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日记)

时间:2019-11-26 10:1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日记

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日记

  作业要坚持重质轻量,具体指导,严格要求
  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
  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其次才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方法的灵活运用、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效果一定会上去。最后是作业要适量,作业多,必然造成学生怕做,即使做了,书写也不好,正确率也不一定高。在限量的前提下,优中差,不同要求,尤其是时间要不超过半小时:时间长了,学生厌烦,短了达不到作业的目的。优生不
  做简单普通题,中等生不做过难题,差生只做基础题。因此,教师要做到“三不”:不加量,不罚做,不责骂。鼓励相邻的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做朋友,
  互相帮助,
  并通过他们获取留守儿童家庭作业表现
  的具体情况,以便更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生活上的照顾,促成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下午放学或节假日,走进基层、走进村子、走进农
  户(学生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家访。只有深入
  到学生家庭,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促成有效交流,不仅获取学生
  更多的情况,
  还能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只有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
  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
  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守儿童日记300

留守儿童日记300

留守儿童的痛

  在中国,有一个名词叫做“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指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远离孩子在外务工,而留下的孩子则与亲戚或者邻友一起居住。小孩子在那个年纪最是需要受到关注与疼爱,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亲们被迫离开家乡去赚钱,遗留下的孩子面对夜夜孤灯,寂寞难尝。
  针对留守儿童,国家教育机关虽然制订了一些福利政策,但是实际上这些孩子们还在饱尝亲人相聚时少离散时多的痛楚,饱尝他人对留守儿童的指指点点,尤其是一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排斥、嘲弄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受到伤害。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上苍的恩赐,我们不应该去歧视他,不应该因为他的家庭、他的出身、他的穿着等嘲笑对方。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温暖的莫过于归家的父母亲的一句“孩子,我回来了。”对此,我们不觉得心酸、心疼吗?他们需要比寻常儿童双倍的关爱与照顾,而不是排斥与疏离,他们缺乏安全感,没有精神寄托,我们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给他们心灵上最大的抚慰。我们生活在父母亲的关爱下,而一些孩子却没有在他那需要关爱的年纪得到充足的照顾,他们是寂寞的,同时也是孤独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天使,我相信那些在外打拼为孩子将来正努力的父母亲们,也一定知道孩子的思念与沉痛。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留守儿童日志

留守儿童日志

关于高家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非凡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其家庭的支持与关心,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这已不再是一句从上而下的政治口号,而是每一个有爱心有热情的中国人都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让他们共享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调研基本情况及分析
2011年7月份,我们小组的十位成员对丰都县高家镇的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由学校提供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高家镇的3000多名留守儿童留守主要有三种形式:隔代监护、托付给亲戚监护、在校寄宿。
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占71%。
  2.托付给亲戚监护留守儿童和亲戚住在一起占15%。
  3.在校寄宿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留守儿童500左右,其中无监护人150人左右,占5%左右。
  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1-3次,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1个月回家一次占42% ,半年回一次占25%,一年仅回一次占10%,一年以上占23%。
  调研结果表明:总体上说,我城区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7—9周岁留守儿童占40%。父母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应有的家庭教育较缺乏。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缺少“监管”环节,不少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但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治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治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某一学生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三)、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要害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急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经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四)、监护治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假如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非凡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五)、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不平衡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源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现状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极不协调,与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相比,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落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对“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问题成为制约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化德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只有离开土地,脱离农业,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从事劳务经济,但又无力承受让子女进城生活、接受教育,只有让子女远离自己在农村家乡留守。可见,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是导致农民工与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和深层次原因。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尽快建立起现代国民经济体系,政府实行了向工业倾斜的政策,遂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尴尬局面。而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了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教育制度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长期以来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相联系,使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可见,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肤浅
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而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一种只赔不赚的消费性投资,从而不愿投资或拒绝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对于农村“高昂的”高等教育与动辄会破的“铁饭碗”让他们对“从学前景”不太乐观。根据笔者的调查,10%的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好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从而造成辍学率逐年上升。45%的家长认为之所以要在校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子女混文凭。80%以上的家长根本不重视智力投资,一期只给孩子提供1本课外书。其他辅导用书、报刊杂志等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投资几乎为零。
2、留守儿童家长角色功能差,教育能力欠缺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同在学校中受的教育一样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也至关重要。但据调查,70%的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夫妻双双出门打工不会对孩子有较大影响。90%的留守儿童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和孩子谈心,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长不肯主动与教师接触,交流孩子的情况,即使是交流,也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能力、思想、情感均一字不提。同时,留守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手法简单粗糙,遇到孩子成绩考得不理想时会狠狠的教训,甚至会粗暴动武,从来不会帮孩子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评价时也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85%的留守儿童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仅仅局限于考试的分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从不重视,甚至忽视。
3、隔代教育产生的教育危机日益加剧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这些“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一放双休日便如同放了野马一样,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个个争强好胜,不讲理、不服输、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麻烦。
(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教育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校是学生享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发育时期,是家庭教育后的第二启蒙教育,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终身学习品质的基础,占了学生受教育机会和时间的二分之一。但是留守儿童享受的学校教育却往往不尽人意。
1、薄弱的教育投入和贫乏的教育资源让农村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资料显示,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短缺,教育装备滞后,地方政府对教育多年没有任何投入,农村学校本身又缺乏造血功能,从而造成学校没有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和充足的硬件设施。比如很多学校实验器材缺乏,该单人做的实验变成了多人实验,操作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演示的机会,75%以上的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有限,没有标准的篮球场。上体育课时,除了跑、跳、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可以开展。上计算机课时,由于机器的数量有限,40多个人的班上操作课时,学生只能轮流上机。试想长期如此,留守儿童怎能不“高分低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2、教育理念陈旧,师资不足
理念是指导行动的基础。农村教育中,中老年教师占了60%左右,大多数中老年教师是“民转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但是缺乏发掘和总结,只能是埋在地下的“矿藏”而已,更有甚者知识与年龄同步老化。40%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又是初涉教坛,难以独挡一面,加上大多数又在向城镇集中,从而造成人员配置的断层。另外在农村中,师资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是包班制,课业负担重,周课时大多在28节左右,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到外面去培训、学习。对于教研来说,也只是维持一种传统的模式,学习理论之风淡薄,或者只是停留在表层。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只有抱着“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学,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3、安全责任的划分阻碍正常施教
国家教育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又规定了许多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条文,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学校出了任何事故都可以找学校的麻烦。因此,学校都是认为“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大于一切”,对于教师而言,“饭碗”和教育业绩对比,孰重孰轻,自不待言。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本班学生能够平平安安,至于学生学业成绩,远远没有安全重要。这就让多数留守儿童钻了空子,双休日可以大胆不完成必要的家庭作业,出了校门可以为所欲为。老师不敢批评,不敢罚站,更不敢找家长,因为学生出了任何事故教师都逃脱不了干系。因此,留守儿童不怕老师,老师倒不敢惹留守儿童,从严执教、校外实践活动等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
(五)留守儿童所受社会教育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教育的实施要以社会为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社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二大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取继续努力学习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个课堂已经不复存在。
1、知识分子地位低,人们淡看教育
商品经济时代,拜金主义思潮泛滥,知识为金钱所掩盖,大多数人看得见银光闪闪,而听不见知识的呼唤,新的“读书无用论”从不同角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冲击不断加强。近几年来,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卖体力或其他方式挣了钱,再与周围的其他人相比较,在目前利益的驱动下,淡化了知识的重要性。正所谓:知识是什么?几块钱一斤?能不能饱肚子?如此种种对教育的片面的、错误的消极言论不可避免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让他们象往外面的世界,甚至出现了“做家务要工资”、“要考高分,红包拿来”的荒唐故事。
2、社会教育基地和社会教育力量空白
在广大农村,除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一般没有文化宫、科技馆等文化场所。大多数地区区、镇级政府所在地几乎找不到专门的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所,找不到适合留守儿童口味的“文化大餐”。在农村中,留守儿童没有任何机会参加任何的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只有从电视、书本这两个原始的窗口去了解一些外面的精彩世界,其知识来源面的狭窄可想而知。
四、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基层,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从社会大局、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吃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祖父母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5、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民法通则》确定父母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仅是支付抚养教育费用,还有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将孩子委托亲属看管,自己也定期交付抚养教育费用,但长期不回家探望孩子,也不履行其他义务,都属于履行监护职责不全面。因此,必须强(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6、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7、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对丰都县高家镇3000余名留守儿童需要关注与关怀,全国大约5800万留守儿童都需要关爱,需要每个人来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才能感受属于他们的那一米阳光,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关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关爱,可以点燃孩子希望的灯;关爱,可以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关爱,我们大家在创先争优中行动。

留守儿童的日记怎么写

留守儿童的日记怎么写

关爱留守儿童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
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
记得,那是过节的时候,我带了好多的书和食品来到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家中,我帮助他一起干家务,由于我平日干的活并不多,所以显得十分的笨拙,还总是干错事,她看着我的样子笑起来,中午的时候,我们还叫了其他的留守儿童来到了一起,我们一起吃着我带来的食品和他们自己做的食品,觉得特别的好吃,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到麦田里,大家都讲着自己的故事,他们也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讲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他们是那样的幸福、快乐!我们还玩了许多他们小时候的游戏,大家都十分的快乐!虽然这只是短短的一天而已.但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节日了.
其实,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而我们可以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在过节日时,可以和他们一起过,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他们交朋友等等!
总之,用心去和他们交往,会让他们很幸福,快乐的!我们应用心去帮助他们!

留守儿童夏令营

留守儿童夏令营

请将爱心化作甘露带给偏僻山区的花朵们吧!

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
其实你不孤独,因为有我们陪你度过

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温暖孩子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静静的坐着、向远眺望、远方的父母是否曾想起我。就像风筝的线、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思念却永不抹灭。 (1)关注未来 关注留守儿童
心系校园 情系留守儿童
(2)a、学校:应长期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b、社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团体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儿童
c、家长:挣钱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和孩子沟通。挣钱的确重要,可是你忙了一辈子,大部分是为了谁忙的?不要忘了,孩子还需要家庭的熏陶。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在学校什么都不用家长管了,老师是替代不了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