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主底儿女们(财主底儿女们故事梗概)

时间:2019-11-19 15:0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财主底儿女们故事梗概

该书主要通过描写财主底儿女们的故事,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

文章简介:

《财主底儿女们》是1985年03月0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路翎。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结构虽稍凌乱,但线索仍很分明,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

第二部结构则完整紧密,线索更加清晰,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完成于一九四五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作者是刚走进文坛的新人,注意学习和吸取西洋文学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因而驾驭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也颇熟练。

作者简介:

路翎,男,作家,原名徐嗣兴。原籍安徽无为,生于江苏南京。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

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TXT

 长篇小说。路翎作。1945-1948年发表。抗战时期,苏州巨富蒋捷三一家在内忧外患中解体。长子蒋蔚祖在贪财放荡的妻子逼迫下,投江自尽;次子蒋少祖虽一度参加抗日,但后堕落为文化复古派;三子蒋纯祖也曾参加抗日,但终因失恋和贫病交加而结束生命。

《财主的女儿们》的主要内容是

该书主要通过描写财主底儿女们的故事,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

文章简介:

《财主底儿女们》是1985年03月0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路翎。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结构虽稍凌乱,但线索仍很分明,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

第二部结构则完整紧密,线索更加清晰,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完成于一九四五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作者是刚走进文坛的新人,注意学习和吸取西洋文学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因而驾驭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也颇熟练。

作者简介:

路翎,男,作家,原名徐嗣兴。原籍安徽无为,生于江苏南京。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

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财主底儿女们读后感1500字

  以22岁之龄便完成长达1318页巨著的路翎,是江苏南京人,由于年少丧父,改随母姓,寄居在舅舅的封建大家庭中,恰恰成为了《财主底儿女们》的创作原型。
  但一如胡风在书前序言中提到,路翎所要记录的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这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事变下,精神世界汹涌的波澜;在无情的历史命运面前被审判,、并与之搏斗的经验。因为封建主义对生活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积重是可怕的。面对错综交织于人内心与生活的封建积习,路翎描写了各种个人主义的形式:从动物性的原始本能对欲念的需求,直至被教条主义武装着的最现代的样貌。即便青年们带着错误甚至罪恶,仍旧凶猛地与过去搏斗,悲壮地向未来扑去。正如路翎在《题记》中所言,蒋纯祖是举起了他的整个生命在呼唤着,用尽一切热情,伴随痛苦,不断地追寻,扑击。
  自鸦片战争敲响现代中国劫难的钟声,中国已经艰难地斗争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内,生活展开了现代底图景,但这个现代底图景是在废墟上拼凑起来的。在人底生活里,也是一样”。整个故事依循着历史动线:以1930年为分界的中国,此前处在内部风暴中,此后则在外来的凌辱里呻吟,昏迷摇荡。但大时代背景下的人们,1934年当溥仪在伪满洲国里登基称帝,“同时日本进逼冀东,进兵察东。……这些,都存入档案,并记载大事年表里。南京市民们,是生活在麻将牌,蝴蝶女士,通奸,情杀,分家,上吊,跳井里面,生活在他们自己底烦恼中。生活是烦恼的,空虚的,然而实在的,南京底生活有着繁复的花样,每一个人都胶着在他自己底花样里,大部分人操着祖传的生业,高利贷,土地纠纷,机房,官场底小小的角逐,以及特别活跃的律师事务所,时局底变动不为人们所关心。”
  在大时代与个人生活两者既宏观亦微观的交错中,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持续躁进,路翎以蒋家这个封建大家族,描绘了往昔的美好、现代的衰败,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留存的价值。其中,传统与现代各自有着复杂的意义,并非仅是恶与善这两方绝对的、相斥的代名词。
  封建、旧社会的美好,是以蒋家姐妹对过去的怀念来呈现的,特别是蒋家姐妹与蒋少祖、蒋纯祖之间的对比,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与各自社会位置的安插下,居家女性的保守与在外闯荡男性,彼此的矛盾;也是长辈与年轻一代的冲突,最后对于蒋淑珍,也是对于蒋少祖,时常有诗意的过去突破阴惨的现在走出来,引起忧伤的渴望和眷恋。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孤独的:那个阴惨的现在隔离了他们,他们互相逃开,诅咒和后悔。中国底这种生活,把一切热望压迫到梦里去,并且把梦变得透明而空虚:人们称这为最高的哲学,并称这为含蓄,或理智的用情。
  蒋家的衰败,是伴随着金素痕家庭的腐败气息,迅速被侵蚀了,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法律的代表,金家是卑鄙的得利者,特别当传统的道德价值已荡然无存、但对蒋家财产与权力的操控却是心之所繁时,金素痕化身为一个绝对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典型角色,触动了封建家庭里蜘蛛网般、让人无所逃遁的毁灭性力量,最终导致蒋蔚祖的疯狂与自身堕落的悲剧。
  前文中提及蒋家姐妹对所代表的对往昔的眷恋,其实路翎对女性当时的处境,有着细腻刻画,例如一开始,年轻的王桂英到上海找蒋少祖,去了战地医院,接下来杀死私生子,更是一种同礼教冲突的悲剧。借由蒋少祖的回忆,“他继续想,王桂英也许是成为了社会秩序和个性解放底牺牲。王桂英也反抗,也要求个性解放,但因为她倾慕虚荣,不知道工作,依赖男子,所以就不能在社会秩序里完成这个解放。几十年来,没有一个女子能真的获得这种解放;王桂英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历史底逻辑,是冷酷无情的。”
  而要打破僵滞的一切,某种破坏性的外在力量,是毁灭,也是转机,路翎写道:“但他,蒋少祖,今天毕竟看见一个真正地出于中国底生活的女子了:这就是张瑞芳。蒋少祖想,张瑞芳没有接受任何外来的思想,真实地经历了中国底生活,在苦难里纯朴而鲜明地表现了中国这个民族底热情、意志和希望。……在这个空前的战争中,蒋瑞芳体验了苦难;这个战争给了她,给了真正的中国女子以一条直接的解放底道路。这个战争纯粹是中国民族的,这个战争将击碎一切外来的偏见。”
  由于作者生长的年代以及富含写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使这本小说具有某部分的真实性,提供了一扇窥探百年来动荡中国社会的窗口,让后来的读者得以看见不同阶层的人民与他们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内外夹杂的斗争和挑战。
  它也标示、提供了近现代中国内部所挣扎的、与之对抗的一个侧面。所谓抽象的封建与传统,路翎避开僵硬的教条,径直从实际个人复杂的生活与内心变化着手,让我们有机会置身于他们生存所面临的绝境、当时社会境况有限的、恶劣的条件,以及属于个人自身的、与外在环境冲突下,不懈的反复扑击,在解放与束缚中间的抉择,往往是沥血前进的。
  从世界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能在近百年的衰败中未被击倒,保持着现代国家的主权完整,绵延着五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几乎可以看做一项奇迹。这些故事正提供给未置身那块土地与时空的现代的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些所去未远的人事,与某些仍隐植于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结构,帮助我们在面对现代的问题中,能具备更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财主底儿女们下部内容概述

内容简介 ]

一·二八战争开始的当天,被熟人们称为新女性和捡果子的女郎的,年青的王桂英,从南京给她底在上海的朋友蒋少祖写了一封信,说明她再也不能忍受旧的生活,并且厌恶那些能够忍受这种生活的人们;她,王桂英,要来上海,希望从他得到帮助。等不及得到回信,王桂英就动身赴上海。因为停泊在下关的日本军舰炮击狮子山炮台的缘故,熟人们都下乡避难去了,王桂英没有受到她所意料的,或是她底强烈的情绪所等待的阻拦。

王桂英底哥哥王定和在上海经营纱厂。因为王定和曾经企图强迫她嫁给自己底朋友和仇敌,上海金融界底某个有力的人物的缘故,兄妹间底感情差不多已完全破裂。王定和是有名的苏州蒋捷三底三女婿;大女婿傅蒲生缺乏野心和才能,二女儿还没有出嫁,儿子们则和父亲有着不愉快的纠纷,因此王定和看来像是百万富豪的蒋家底有力的支柱和正直的继承人。蒋家底儿子们和父亲的纠葛逐渐地更不愉快,王定和所承担的财富底幻影就逐渐地更强大;南京和苏州底那些闲谈的嘴巴,对于王定和和她底妻子蒋淑媛,是有利的。就凭着这种财富底幻影和这些嘴巴,王定和在上海底实业界获得了初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