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花田半亩语录)

时间:2019-11-19 14: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花田半亩语录

1.是谁说过,生命是一片纯白的空地,孤独的人们反复徘徊。在这一片纯白之上,我哭了又笑了,一点点明白人世所谓的道理。当生命终于也随浮华远去,我终于得到安宁。

2.谁忍住悲伤,心疼地原谅,全部的错失和浪费;谁用最后的温柔道一句告别,成就不再流连的转眼。
3.花田里的文字不是生活真实的热闹,是飘在半空的寂寞。我爱那凌空的寂寞,因寂寞而冷静,而人不能不靠自己的双脚来行走。生活终究是热闹的,喧嚣甚至肮脏,但这就是我所眷恋的生活,我不该拒绝它真实的面目。
4.谁绝情的话,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虚假,只要你曾经付出过热情。
5.我们珍爱了落花,悲伤了秋树,细数西风的归期,暗叹流年安中偷换,凄恻一场。
6.让时间忘记我,让季节忘记我,让思念忽略这一切。我汹涌或者平和的情绪,如水如梦。当人即使在梦中,仍不知幸福的所在,那才是最深的悲伤。一路的荒野,我们万水千山。
7.我愿意,你在年老时想起我,指着我发黄的照片,对什么人讲起,我们曾拥有的,最明亮的快乐。那会让生命的痕迹如雪上的脚印,坚实而圣洁。那会让我,在某处你不再知晓的角落,幸福得默默哭泣。

8.在我的右眼下有一颗痣,那是一颗会使人流泪的痣。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去流泪吧。另一只眼睛,让她拥有明媚与微笑。
9.我是靠沉睡活着的人,我不期许醒来。就在蓝到忧伤的天空,睡着、睡着。没有人惊扰,没有人知道。
10.让时间忘记我,让记忆忘记我,让思念忽略这一切。我汹涌或者平和的情绪,如水如梦。当人即使在梦中,仍不知幸福的所在,那才是最深的悲伤。一路的荒野,我们万水千山。

花田半亩田维博客

博客名:花田半亩
http://blog.sina.com.cn/u/1910914290
简介:田维是《花田半亩》的作者,一个坚强的女子。网络上继陆幼青、子尤后另一个敢于直面死亡的高三毕业生,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初中三年级时患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她仍坚持学习。2005年,红斑狼疮诱发轻度肺动脉高压,2006年,肺动脉高压转为重度,2007年8月13日去世,葬于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叫温泉的墓园下,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一种花。

花田半亩田维语录

  为什么一部日记成为青春文学的希望?为什么在她离开的两年后我们开始对一个孩子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们会被她的散文感动?为什么我们从一部遗作中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是什么在打动我们?

  田维,在2007年的夏天突然化蝶仙去。两年后,一直不能从痛失爱女的痛苦中走出来的母亲,把女儿生前日志整理出一部分,取名《花田半亩》出版,印数很小,不想此书不胫而走,迅速在网络和坊间走红,并引起一股田维热。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将节目播出,更引发人们对青春文学精神内涵的深切关注和检视。

  我几乎在电脑前坐了整整一天,偶尔喝一口保温杯里的水,舌尖会突然被烫得发麻,杯子放下,我依然坐着。电脑里,是一个叫“花田半亩”的博客,手边,有一本名为《花田半亩》的书。我本来是想写一个书评,可我发现,我的心思久久纠缠在那些文字中,甚至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我只记得,眼泪一次一次流下,干了,又被新的温热所覆盖。

  《花田半亩》的作者田维,一个漂亮女孩,因为患血液病,2007年夏天的时候,走了,那一年她上大三。“花田半亩”,她的博客名,一语成谶,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蝶而去,而她的博客到现在依然有人在不停留言,她的书,在这个冬天成为我们互相取暖的依偎。

  一个只有20岁的女孩面对死亡时的沉静,她对病痛的体会,她对生命的洞察,像一个漩涡,把我们也同时卷入。让我们看见那些疼痛蔓延的夜晚,一个孩子,用她年轻的光芒将整个生命照亮。

  田维安静地走了,几位大学密友在整理她遗物的时候,发现电脑硬盘里储存着她大量的日记。为了纪念她,同学们整理后打印出来。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每一篇文字无不是一个感恩的故事。田维从小学玩伴忆起,点点滴滴书写着成长的感动。没有任何的抱怨,直视死亡的勇气如同倔强的小花,开着,不管风有多大。这个孩子在用爱、善良、单纯和感激抵抗着身体的疼痛和生命的凋零。

  田维在日记里说:“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流泪吧。另一只眼,让它拥有明媚与微笑。”

  2007年6月,田维在网上得知一个19岁的女孩不幸病逝,看到女孩母亲伤心欲绝,她想到自己的母亲,她写道:“如果我离开了,同样以一种猝然的方式,让时间停步在一个点刻之上,不再向前,我不敢去想,不敢想,那之后,我的母亲,她该如何生活。好几次,我怯怯地对她说,妈妈,如果我不在你身边,你也要和现在一样快乐好么?别让我担心。母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摸我的头,傻孩子,瞎说什么呢。”

  “妈妈说,如果能够再孕育你一次该多好呀。您仿佛在怨恨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您觉得是您造成了我连绵的苦难。妈妈,我却时常感激您,您给了我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可宝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您的女儿,感谢能够依偎在您的身旁,能够开放在您的手心。妈妈,不幸的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却是更深切的主题。”

  更多的花,开了

  当田维的大学同学在毕业前将整理出的田维日记交到这位母亲手里的时候,田妈妈有了个想法,她要给女儿出书,了却田维喜欢写作的心愿。这位母亲说,我只想在孩子坟前烧几本书,给她个纪念。于是,田妈妈拿了四万五千块钱,跑了好几家出版社,很多地方都嫌钱少不给出,最后在昆仑出版社出版了800本书。

  当这本书到发行部主任侯健飞手中的时候,他随手翻了翻,忽然被书中透露出的纯净和对生命的感恩情怀打动,把书带回家彻夜通读。天亮的时候,他决定加印这本书。短短一个半月,没有大力宣传,《花田半亩》从800本到5000本,再到25000本,从江苏、湖北等书店数以千本的添货,到网上书店要求每周必须保证1500本的供货,越来越多的人被田维感动。

  一个读者在田维生前的博客上留言:“我不知道,当今天我们这些陌生人来看你的时候,是否扰乱了这一湾清水。或许,你会原谅我们的,因为你知道,许多人都在找那一刻的安宁。就像我一直认为的那样,好的文章,就像有内涵的人一样,不会张扬,没有浮躁,简单而宁静。告别了吗?在你的字迹中,我看不到离别的哀伤,庆幸我是在两年后才知道你离去,才看到你留下的足迹,不然,我想当时我会有一种怎样的哀伤啊!”

  一直在推动此事的侯健飞说:“缘于读《花田半亩》,认识了田维和她的文字,除了隐隐的伤心,却感幸运,我突然意识到,田维多像我的女儿!我心中的女儿就应该是这样:她像仙子一样,单纯、干净、善解人意、喜欢朗读,更喜欢鲜花与野草,用诗歌悄悄记录欢爱与悲愁,人的生老病死,爱怨情伤,花的呼吸,鱼的跳跃,一笔一画地书写每一个汉字,用纯白的涂改液,小心翼翼地覆盖那个写错的标点,心中还陡生怜悯,像不忍扼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密友间,喜欢朗声大笑,也喜欢浅浅地微笑,更喜欢给密友起三个以上的外号……”

  可是,人生就像一个有许多缺口的圆,这些缺口就是遗憾。人的一生,不管长短,不可能不留下遗憾,田维也一样。如果你认真品读《花田半亩》,你就会发现,这个花季少女在那些忧伤的文字后面,藏起了无数带往天国的遗憾:比如,妈妈不顾一切地要自费为她出书;比如,妈妈无尽的眼泪、哀思和孤寂;比如,父亲的沉默和醉酒;再比如,她多么想在去往天堂之前披上洁白的婚纱……

  在田维短暂的生命中,在与死神波澜不惊的对视中,我们要感谢她留下美丽文字。

  等待

  人与书的相遇

  没有哪个记述田维的人能够比她自己更准确地刻画出她与书的情缘:“想在这样的季节里,在刚好的光线中,将自己铺展。像一本书那样,被平放在微风的窗口,让风拂过,让空气翻阅我的身体,一页页地言说不尽,沉默着芬芳的文字。这会是毫无声息的午后,足够明亮;这该是忘记了获得和丧失的时刻,我的生命,成为这样的一本书,成为文字,盛开着,如一朵绯红的小花;我只愿是这样,无所忌惮,无所忧愁地存在,仿佛人间之外,我只被巨大的宇宙怀抱着,放在蓝空的摇篮。一个遥远的声音对我说着,感恩,善良,美,和爱。如果书有知觉,那么,它们该是最幸福的精灵。它们不发一言,却懂得所有,它们在书架上等待,一只手,一颗爱知识的心灵。有时,这样的等待会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图书馆的旧书区,我遇到许多在等待中老去的书籍,它们书页的齐整,让我得知它们长久的寂寞,落满的尘埃,又泄露了时间的沉淀。我翻过它们的书页,手指在纸页间摩挲,停留下我的目光和温度。书的封底,还插着旧式的借书记录卡,日期停顿在1986年的春天,那也是我出生的春天,20个春秋,这世界上多了一个爱书的孩子。20个春秋,它在书架上等待人与书的相遇……”

参考资料: http://wenwen.soso.com/z/q167762611.htm

田维再

现在是单身因为感情的原因,
但是毕竟个人消息这个也说不准,
可能是真的也说不准或许没有公开,
那么总之是个人生活算是隐私了
望采纳 O(∩_∩)O谢谢

花田半亩大熊

在女孩子中算是中等个头,当时齐肩短发,白皙清纯的面庞,明亮伶俐的大眼睛,俊俏文气又活泼持重的小姑娘。田维爱写作,文笔清新淡雅,情愫细腻善感,在同龄的学生里算得上功底较好的一个。看上去,她很柔弱,可是面对死亡的那种精神,却比任何人来的勇敢。还有那颗感恩的心,让多少人看到最美的爱。 《读者》2009年第22期—-半亩花田 作者:侯健飞 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一个用文字感恩的故事。田维,一个普通的北京女孩,她无法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她却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一枚红印…… 一 自打怀孕那天起,王春荣就被要当母亲的喜悦笼罩着,她太爱肚子里的这个小生命了。没有多少女人能够体会到这位女工的心——她从小失去母亲,还是当小女生的时候,她就暗想,将来自己有了儿女,一定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永远不让孩子失去母爱。 然而,孩子并没有如期降临。已经超过预产期5天,王春荣明显感到胎儿停止了胎动,惴惴不安的她来到医院检查。没有胎音。医生宣布胎儿已经死亡。 泪如泉涌的王春荣瘫倒在地…… 手术立即进行。没有呼吸的女婴像个透明的胡萝卜一般,被护士倒提着用力拍打背部,却没有任何反应。一直清醒的王春荣哭声震天,刀口还未缝合,她便挣扎着爬起来要抢夺孩子。 就在医护人员准备对婴儿做最后处理时,母亲的哭声戛然而止,产房顿时一片安静。就在医护人员愣神儿的功夫,一声极其微弱的婴儿哭声吓了大家一跳。 奇迹就发生在这个初春的早晨——王春荣的女儿死而复生! 王春荣不顾一切地抢过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婴儿的哭声逐渐响亮起来,母亲的泪水还在肆意横流,但这已经是幸福的泪水。 二 这个失而复得的女婴姓田,母亲给她起名叫田维。 田家是北京最普通的家庭,田维的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 田维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写写画画。 上初中时,田维已经读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和唐诗、宋词是她的最爱。刚上初一,田维就开始记日记,并做阅读笔记,但没有谁能看到那些文字,连母亲也不能。 从小学到初中,虽然田维的作文一直被当做范文,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中等,几位老师都说,这孩子就爱看闲书,功夫都花在看书上了,否则成绩会更好。 母亲却宽容地支持女儿读书和买书。很早就懂事的田维知道家里经济不宽裕,就尽可能买旧书。北京地坛每年两次特价书市的日子成了她最期待的节日。有时她在那里一整天不吃不喝,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 三 2001年,田维读初三。 寒假结束不久的一天,田维放学回家,表情有些异样。母亲问她缘由,她犹豫了半天,然后伸出左手中指对母亲说,上体育课时,觉得这根手指有些疼,仔细一看,发现中指是苍白的,没有一丝血色。体育老师说,应该上医院检查一下。 母亲赶紧把女儿的手抓过来认真察看,却并未发现异样。田维怕母亲担心,就说,可能是当时不小心撞哪儿了。 后来有一天,田维左手的四根手指同事变白了,还伴着钻心的疼痛。老师让田维回家,父母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一系列的血液化验结果出来,医生已经心中有数:田维得了类似血癌的病。这种病多因父母血型不配引起的,儿童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 四 噩耗就这样突然之间降临在这个16岁的美丽少女头上,就像年前“胎死腹中”那样,令全家人猝不及防。 母亲千百次祷告:奇迹还会出现吗?田田还能起死回生吗? 就在大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田维的病上时,田维却忍着不时袭来的剧痛,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学习上来。 初三这年,田维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三个月,她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关村中学。 高中三年,田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养病或住院治疗,但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田维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她知道,为了给她治病,家里几乎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她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回报亲人的爱,只有以乐观的心态,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奋发学习。 这期间,流泪最多的是母亲,但她很少在人前流泪,更不会在女儿跟前流泪。每当看到女儿疼痛难忍时,母就想方设法逗女儿开心。母亲说:“田田,难受就不上学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田家几辈子没出过状元,你爸照样娶好女人!”母亲突然变得幽默起来,但善解人意的田维知道,母亲从来不是爱开玩笑的人,自己痛在身体,母亲痛在心上。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田维在疼痛中失眠,或从疼痛中醒来。她知道,在黑夜的一角,母亲在簌簌地流泪;她知道,母亲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替自己承担痛苦! 这点点滴滴都被聪慧的田维感受到了,她把每一次感动和幸福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渐渐地,田维觉得,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记述母亲的爱,或者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时,血脉不通的手、脚和头颅的剧痛就会减轻;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回忆父母亲人、同学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时,灰色的天空就会明亮起来。 写作,成了田维生命中最鲜艳的颜色。 五 2004年,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出现了一个叫 “花田半亩”的个人空间。随感式的写作风格,平常如短歌般的散记,吸引了无数真诚的视线。一片秋叶,一汪潭水,一缕咖啡的记忆,在那里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呼吸。当然,细心的人也会看到,在这优美得如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命运的多重拷问。 如此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文字,在世风纷扰、人心浮动的大学校园里,像一股轻轻的风,在浮躁之海上荡起一丝丝涟漪。或许是天意,病中的田维在这半亩花田中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爱情。 一个后来被她昵称为“大熊”的高年级学长经不住“花田”诗意的“诱惑”,一定要找到花田主人看一眼:“到底是怎样美丽的人写出如此美丽的文字?”结果他们一见钟情。 大熊快毕业了,母亲把大熊请到家里来吃饭,最后她试探着问:“田田的病你知道吗?” 大熊认真地点点头说:“田田什么都和我说了但这不是问题……” 这时,田维从隔壁的房间里冲出来,扑到母亲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后来她悄悄地对母亲说:“妈妈,我一定为您披上最洁白的婚纱!我要让您知道,您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儿!” 然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披上婚纱的那一天,死神就收网了。 2007年8月13日晚上,21岁的田维闭上了美丽的大眼睛。当时她正读大学三年级。 “花田半亩”,一语成谶,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蝶而去。 六 田维的几位大学密友为了纪念她,整理出了她的电脑日志。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每一篇文字无不是一个感恩的故事。田维从小学玩伴忆起,点点滴滴书写着成长的感动。当她得知自己这种病尚属世界医学难题,中国有很多患病的少儿因为家穷无钱医治而死亡时,她就给选修课老师梁晓声写了一封求助信。梁老师是人大代表, “如果梁老师提交一份议案,政府能建立一项基金,患这种病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田维的高中密友静说,她在南京上大学,田田总是亲笔写信给她,每一次生日都不忘亲手制作一张卡片。如果较长一段时间没收到田田的信,静就知道她的病情加重了。“田维从来不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给朋友们写信,她通报给大家的一定都是让人快乐的消息。”静还说,有一次她从南京回来约见田维,田维推辞说那两天有事儿,想过几天再见面。静就知道,田维不愿意一脸病容地见她。三天后,田维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阳光一样鲜亮,明澈的大眼睛闪着光,就像从来不曾生病一样。 田维在日记里说:“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流泪吧。另一只眼,让它拥有明媚与微笑。” 关于母亲,田维写道:“妈妈说,如果能够再孕育你一次该多好呀。您仿佛在怨恨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您觉得是您造成了我连绵的苦难。妈妈,我却时常感激您,您给了我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可宝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您的女儿,感谢能够依偎在您的身旁,能够开放在您的手心。妈妈,不幸的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确是更深切的主题。” 如今,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个叫温泉的墓园,仙子般的田维就安眠于此。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一种花。 著名作家梁晓声真情推介!一个美丽女孩最后的生命独舞! 本书收录有田维的画作、摄影和诗文手迹。能让你渐渐体会出在对日常生活细致描写的背后浅淡地流露出她略带忧伤的无可奈何,也感受得到她眼泪中浸润的笑意……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蝶儿飞走了……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梁晓声 在死亡的悲泣里,我终于看到生命的欢颜。 路文彬 田维的文学悟性极好,她的文字纯而清秀,但内里自有一种让你品味的有质的东西……在这孩童般的肩膀上竟承载着那么沉重的负荷,在这孩童般的心地间竟有对生命如花般陨落的泰然接受,这不由令比她年长得多的我肃然起敬。 张冠夫 最喜欢你说,我愿意幸福,我只愿意幸福。我赞同,我赞同你所有任性的话。因为这任性里有不一般的执著与纯粹。“好好生活”这四个字并不慈悲。我现在知道,这样四个字是这么艰难、深邃。让人迷惑,让人痛苦,甚至让人绝望。你对我说,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日子纷落,竟让我无处躲藏。 卢钦 田儿,我清楚地忆起第一次因看你的文字而流泪。我渐渐体会出在对日常生活细致描写的背后浅淡地流露出你略带忧伤的无可奈何,也感受得到你眼泪中浸润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