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本文诠释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犹如盛开的花朵,顺次拨开,直至花心显露,不禁让人在喜悦之余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快感——哦,原来如此。继而深思,感慨万千。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参考资料:-《中庸》
博学之审慎思之明辨之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
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博学笃志什么意思
博学笃志:意思是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读音:bó xué dǔ zhì。
引证:春秋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引用: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
翻译: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实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
例句:我们博学笃志,用信念和勇气成全执着的脚步。
近义词
1、笃志好学
解释: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读音:dǔ zhì hào xué。
引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翻译: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曾从师于九江太守房元。
例句:他年轻时就笃志好学,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学问家了。
2、勤学苦练
解释:勤奋、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读音:qín xué kǔ liàn。
引证:现代秦牧《秘诀》:“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书法家。”
例句: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好本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什么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出处: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详。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候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则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岁。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形容一个人博学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博学的成语有: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一、博学多才
1、拼音:bó xué duō cái
2、释义:意思是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
3、出处:唐朝·房玄龄《晋书·郄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翻译:郄诜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样貌魁梧为人洒脱,不拘束。)
二、满腹经纶
1、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
2、释义:意思是形容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3、出处:西周·姬昌《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翻译:有才学的人用才能解决堆积的好的事情)
三、博览群书
1、拼音:bó lǎn qún shū
2、释义: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3、出处:唐·岑文本《周书·庾信传》:聪敏绝伦,博览群书。(翻译:十分的聪明没人能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学识渊博。)
四、学富五车
1、拼音:xué fù wǔ chē
2、释义:读过的书能够用五匹车拉,形容学问渊博。
3、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十分有才能,读过的书能够用五匹车拉学问渊博。)
五、博古通今
1、拼音:bó gǔ tōng jīn
2、释义:意思是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3、出处:唐朝·房玄龄《晋书·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愿加三思。(翻译:石崇知识渊博,希望慎重考虑后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