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雨出自哪里
【诗文意思】:不知道什么地方下雨,虽然这个地方没有下雨,却已经感觉到凉意了。
【诗文出处】:宋代王遇的《句》,整首诗就这2句。
【表达情感】:一种不知道由什么引起的一股悲伤之情,突然间的失意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无奈而又伤心。
【创作灵感】:这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王遇的一生际遇分不开。他的一生谦虚笃实,知百姓冷暖,无私心,以及仕途的经历,是他创作此诗的灵感所在。
【诗文赏析】:
“不知何处雨,已觉此间凉”诗句中用“雨”引出下一句“凉”,贴切地表达出悲伤袭来;由“雨”作比喻贯穿整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悲伤和失意。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诗人对现状的失意却不知所措。由“不知”转而到“已觉”写出了诗人突然手足无措的心境。
【作者简介】:
王遇(1142~1211年),字子合,一字子正,号东湖先生,福建龙溪人。南宋官吏,儒家学者。其父王羽仪,任衢州通判。初为太学生,得吕祖谦器重,任以学职。乾道八年中进士,调任临江教授,迁赣州通判。嘉定初年,调太学博士,任诸王教授,迁毗陵知州,提举浙东常平。累官宗正寺丞,再迁右曹郎中。
不知何处更
不知何处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原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文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首诗描写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相思之情,是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