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苟利国家生死以
“苟”既代表念诗的开始,又代表生(shi)命(jian)的结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这句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自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原文选段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白话释义: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苟利国家生死以少一秒
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意思是: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以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留赠家人,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双音词,只是陪衬;“祸福”的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祸”,“福”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祸福”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事件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