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短信大全网>诗歌大全> 正文 2019-09-05 14:29

春山夜月(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欲去惜芳菲”中的“惜”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赏析: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从以上的解析看出,前两句讲的是喜欢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岚光飞翠中的青瓦楼台也很美,悠扬的钟声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现了对任何景色,不论远近、不论是何景都欣赏的心境,对于到处都是美景而不胜收的感叹;最后,第三句也呈现了景色的由远及近、由静到声、由自然到人工的层次。因此,第三句确实是诗的精髓。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作者: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清理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给予思乡之情。诗七首都是佳句。

春山夜月古诗

春山夜月古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才发现竟然忘了归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3954.htm

春山多胜事

春山多胜事

犹学少年狂出自:风入松-宋-谢懋老年常忆少年狂。宿粉栖香。自怜独得东君意有三年、窥宋东墙。笑舞落花红影,醉眠芳草斜阳。事随春梦去悠扬。休去思量。近来眼底无姚魏有谁更、管领年芳。换得河阳衰鬓,一帘烟雨梅黄。春山多胜事出自: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艳事

春山艳事

“春山澹冶而如笑”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

这一句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

原文: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译文:

春天的山恬淡艳丽,充满生机,好像正在微笑;夏天的山葱茏翠绿,简直像要滴落下来;秋天的山显得很明净,像是梳妆打扮过的美女;冬天的山暗淡无色,像是带着愁容入睡。

作者善于准确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且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峦描绘得宛如一个淑静的美女,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诗人体物细微,想象丰富,比拟恰切,在读者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变化着的美丽画卷。

郭熙,历任御画院艺学、翰林待诏,与李成齐名,人称“李郭”。后人把他们与同时代的关仝、范宽并列为中国北派山水画大师。盛名之下,郭熙得到宋神宗赏识,一时被评为画坛“天下第一”,凡宫中作画“非郭熙画不足以称”。

除绘画外,郭熙的另一重要成就在于以当时援佛、道而重新获得自信的儒家思想观照北方壮美奇绝的自然山水,同时结合隋唐五代以来的水墨体验,撰写了绘画美学著作《林泉高致》。作为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第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以及画题。除序言、画格拾遗为郭思所写外,其余均为郭熙所述。其中的《山水训》一节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并以《山水诀纂》、《山水画论》题名流行于世。

奠定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绘画史上崇高地位的,除了“三远”透视法外,主要是他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主张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这是一种学画山水的体察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在精神上是与中国艺术精神,特别其中的道家精神是相通的。

郭熙把儒道两种审美观念在绘画领域从人生体验的角度圆融起来,道家与自然同情,纵身大化,忘情于山水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助于他领悟生命与山水之“真”,这种超然的态度,使他能够在晚年坦然面对宫廷审美一时的好恶。

郭熙强调山水的鉴赏和玩味要有“林泉之心”,不可有“骄侈之目”,否则,心为物役,老是停留在名缰利锁的意欲之牢结,是不可能从品味山水画中获得精神的寄托和解放的。这种艺术人生的生活态度,集中体现在他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

郭熙在绘画美学上最为人所称道的贡献在于“三远”说。所谓“三远”,主要是三种不同的山水审视、审美视角、立足点。“三远”视点下,不但山水呈现出不同样态,山水画中的人物也会给观者以不同的印象。“三远”所论除了涉及由于观者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变化,郭熙还注意到时间的因素。四季不同,山水给予观者的审美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水墨技法方面,郭熙在中国画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积墨法、用笔的皴擦点刷法,丰富、提高了水墨画在山水的层次和意境方面的表现力。

元好问称赞道:“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就其在山水的审美意境、“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学画方法、以“三远”为核心的散点透视法、水墨技法以及艺术和人生境界而言,是远远超过李、范二人的。

尤其在强调体察山水自然种种情态、总结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方法方面,在西方文化艺术之风日炙的语境下,《林泉高致》中的绘画思想仍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继承。

参考资料来源:--春山如笑

参考资料来源:--林泉高致

《春山夜月》的颔联赏析

《春山夜月》的颔联赏析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颔联赏析::“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