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曾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随笔《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华语传媒大奖2002年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扩展资料:
史铁生的小说内涵:
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参考链接:史铁生|
史铁生一生50字概括
名家对史铁生的评价
(1)关于生死;作者开始无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几次想要寻死。但经过很多次心理的斗争,终于明白:生,其实是一个永远都没发逃避的问题,“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人最终都会死的,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求急的事情。所以作者不再整日整夜想要寻死,开始考虑怎么活的问题了(一节6自然段)
(2)关于生:作者在地坛这么一个凄凉,荒芜的地方发现了正顽强生存的花花草草,在如此不被人关注的地方它们却活出了自己的光彩,活出了生命的价值。从而使处在人生冬季的作者找到了生命的尊贵和美丽,决心要勇敢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一节的7自然段)
(3)《我与地坛》 注重讲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与母亲的爱 .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 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
《我与地坛》是读了以后忍不住想流泪感激上苍的文字,春华秋实,一草一木,陌生的情侣,古老的地坛……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在史铁生的笔下,在他的心目中都是那样温和而有触感,他温情而不滥情地用纸笔来描述他眷恋着的世界。
《我与地坛》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之后,坐着轮椅,他每天来到一座古代帝王荒废的祭坛--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
对当代文艺和当代人生都感到腻味的朋友不妨来读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会告诉你许多许多。作者在历尽苦难折磨之后突然进入了一个明朗的境界,用一种拷问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心灵,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本段抄袭 )
参考资料: 大脑+网络 = =
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
“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张承志同样至今仍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不再以群体为本位,而代之以明确的个人立场;生命的意义不再与历史的或形而上的终极目标发生关联,而是对虚无困境的战胜和超越;他的理想主义也不再是咄咄逼人的,侵略性的,而是温和的,宽容的,充满爱心的。”——许纪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贾平凹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