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短信大全网>句子大全> 正文 2020-06-13 17:01

传习录经典句子(传习录关于教养的句子有哪些

传习录名句以及意思

没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混乱呢?

作者:韩愈从“精神”是指:人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谁又能毫无疑问?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者:恒宇来源:“左传”的含义:第一个击鼓可以在第三个完整耗尽空气中鼓舞士气,第二减毒鼓士气,击鼓。

苦瓜甘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国家。

作者:墨子和他的弟子的弟子:“莫”

含义:蒂苦瓜,天下之事的比喻不可能是完美的。

谁培养它的根树栽德谁就提高他们的心脏。

作者:王守仁来源:“传习录”

含义:树木种植的树木要善于培养根,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培养自己的心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是。

作者:刘勰从“文心雕龙”

含义:经过实践你知道音乐,观察过千剑手柄只知道如何识别剑千歌之前。

《传习录》的全文以及对它的评价

全文: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chuanxilu/cxl.html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传习录经典句子(传习录关于教养的句子有哪些)

致良知语录拾遗52.12读后感

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500多年以来,流传绵绵不绝。阳明先生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以及致良知”等思想,对于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两年前,根据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要求,我们挑选了一批阳明先生的重要文献,整理成最初版的《致良知》一书,供 由这部分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组成的“致良知小组”学习使用。编选的时候,我们只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只与大家分享那些我们曾经为之感动的文献。这些文献所蕴含的良知的力量,对于物质泛滥但心力匮乏的当代社会,堪称弥足珍贵。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磨炼,小组的学员大多在心性层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经营、管理也有了更好的拓展和进步。现在,我们根据大家学习的体会,对初版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公开出版《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书,以冀能对更多愿意“致良知”的朋友有点小小的助益。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由50多篇阳明先生文选、语录的原文构成,并经过阳明教育研究院专家精心编排和注释。我们认为要想习得阳明心学精髓,必须与阳明先生直接面对,阅读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透过文字的表象与阳明先生心心相印,从而启发自己内心的良知,并唤醒其中蕴含的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阳明先生年谱”。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们把年谱放到了本书的开篇。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文选”。我们将精选出来的阳明先生20多年的将书信、公文、序言、杂文等统一按照写作时序进行排序,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的思想内在发展脉络,并且明白“吾道一以贯之”的真实内涵。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语录”。共收录了徐爱等八人的九篇记录(其中黄直、黄以方为一人),并根据陈荣捷先生收集的散佚的《传习录》语录,并参看施邦曜辑评的《阳明先生集要》,增加了《语录拾遗》一篇。因此语录部分,共有十篇。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附录”。附录有三篇。第一篇是阳明先生的弟子钱德洪所著的《平濠反间遗事》。记录了1519年阳明先生用兵如神,40多天就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经过。附录中还有《大学》、《中庸》原文两篇,阳明先生在文章、语录中有大量引用,因为原文较短,故附在书后,便于查阅。

传习录解读

这本《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哲学,修身养性,不妨看看这本书。

传习录关于教养的句子有哪些

处朋友,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